2025-08-18
View 观点
2025年初夏,书亦烧仙草在华东第100家门店开业时,菜单上悄然隐去了西南地区销量王“折耳根系列”。取而代之的,是融入江南时令杨梅的“胶原仙露”。这个看似简单的调整背后,藏着区域餐饮品牌向外突围的核心密码:跨区域不是复制粘贴,而是基因重组。
▲图源网络
餐饮无非三件事:吃饱、解馋、社交。当品牌固守本地时,深厚的“在地文化社交属性”是护城河。但走出舒适区,规则就变了。2025年中国餐饮连锁经营协会白皮书显示:全国连锁化率已达32.7%,但跨区域经营失败率仍高达68%。症结何在?盲目依赖“本土光环”,却忽略了消费需求的本质迁移。
辣和甜为什么横行全国?记忆度高,甚至成瘾?霸王茶姬2025年数据印证了这一点:其“伯牙绝弦”单品在全国门店周复购率达42%,抹茶类产品在江浙沪复购率更是突破50%。
▲图源网络
但这并非要求所有品牌跟风做辣甜味。真正的解法是—深度解构“区域基因”中的广谱性元素:
成瘾性提炼: 长沙文和友进军深圳时,没有照搬臭豆腐,而是将“重口味社交场景”移植到小龙虾夜市,用霓虹灯牌和复古迪斯科唤醒异乡人的情绪瘾点,单店月流水突破300万
刚需再适配: 河南“姐弟俩土豆粉”北上时,针对北方冬季严寒,将汤底升级为浓骨汤,单碗热量提升30%,成为打工人的御寒刚需,北京门店冬季营业额反超夏季
文化符号转化: 闽南品牌“临家”入沪,将“围桌吃饭”的宗族文化,转化为商务宴请的“私密圆桌社交”,包间预订率长期保持在90%以上
▲图源网络
从《区域为王》理论揭示真相:真正的王者,不是画地为牢,而是以区域势能为跳板辐射全国。2025年成功跨区的品牌中,83%采用了“本地实验室+全国供应链”的双轨模式:
在发源地保留“文化母店”,持续强化产品基因(如西安袁家村关中小吃体验馆)
通过中央厨房将核心味型标准化(如阿香米线骨汤底料全国统一SOP)
在外埠市场组建“本地化研发组”,针对口味微调(如江浙泸溪河桃酥减糖20%)
产品突围只是第一步。子然老师一直在强调的是:“做门店模型不是甩手掌柜,而是三方共舞。”2025年餐饮业最大的认知升级,是意识到系统建设比单店爆发更重要。
某东北饺子品牌初入华南时,照搬“前店后厂”模式,却因南方高温导致面团发酵失控,首月损耗率高达18%。问题根源在于:总部的标准化流程未考虑地域气候变量。
品牌方需建立“区域作战室”,如七分甜在华东、华南分设研发中心
策略方要深耕消费场景,如美团为费大厨辣椒炒肉定制“湘籍白领”精准推送
供应链必须动态响应,如蜀海供应链为不同区域提供差异化保鲜方案
2025年头部餐企的标配,是像喜家德水饺那样建立“区域落地官”机制——总部派遣小组驻点新城市3个月,带着门店模型与本地团队共同迭代。当看见区域经理凌晨在厨房调试蒸饺时间,才知何为真正的“可复制”。
▲图源网络
老乡鸡的进化更具启示。其社区店在安徽主打“家庭餐桌”,进京后转型为“写字楼能量站”:早餐增设咖啡档口,午餐推出15分钟快食套餐,晚餐开发轻食沙拉。同一只老母鸡汤,在上海静安寺店化身“加班护胃汤”,配枸杞红枣小火慢煨。地域突围的本质,是用同一套基因表达不同的生存策略。
▲图源网络
当下最危险的认知,莫过于将“区域化”简单等同于“本地化”。 我们洞察到的趋势清晰表明:成功的品牌正将区域门店打造为“基因迭代实验室”。
《区域为王》已迈入1.0时代:区域势能不再是终点,而是引发核裂变的起点。 2025年TOP50餐企中,76%已构建“区域反哺机制”成功的区域化。说白了,搞区域化想成功,核心就一句话:建一个能“摸清门道 - 小步快跑 - 全面开花”的循环!在现在这个变化快、竞争凶的餐饮江湖里,能“聚能扎根”,更能“散开打粮”,把每个区域都变成创新的源头、力量的放大器,你的品牌才算真正掌握了不断进化、越战越强的硬核本事。这,才是区域化战略的终极答案。各位,是时候重新想想,你的“区域”,到底是终点,还是起点?你的门店,是收银台,还是练兵场?
400-870-6869
@2008-2023 Ziran Design,Beijing.All Rights Reserved关注子然设计公众号 了解子然最新动态!Relevant Viewpoints
相关观点联系我们